伊拉克共有34个不同的族群,以下是其中两个:
阿迪格

在高加索西北地区,居住着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切尔克斯族,他们自称为“阿迪格”。切尔克斯族人依然保存他们独特的文化;其主要沟通语为切尔克斯语。直至18世纪,切尔克斯族语才以文字形式出现;切尔克斯族以部落为基础单位,但它从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切尔克斯人曾是高加索西北地区的主要居民,然而,在俄罗斯的强制压力下,这种情形被彻底改变了。尤其在大起义(1825-1864年)失败以后,导致大批切尔克斯人外逃,这次逃亡称为近代史上参与人口最多的群众运动之一。切尔克斯人迁移到土耳其和奥托曼帝国的其它区域及中东地区,150万切尔克斯人被迫离开他们古老的家园和余剩的群体。1897年俄罗斯人口普查记录显示,切尔克斯人只有15万,少于原来人口的十分之一。
为了纪念战争中的受难者,移民和逃亡,流传下来了很多故事和诗歌。
切尔克斯族的民间舞蹈鲜明地显明了他们的文化和习俗,这些舞蹈讲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故事,如:求爱、备战、收获和力量展示。所有的故事都源于历史悠久的衲尔特史诗,其包括26个系列和700本原版的书籍,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3500年。这些故事涵盖了切尔克斯族的悠久历史,而且它们是希腊神话的前身,同样也包含了俄罗斯南部的古时之神的故事。
Habza(哈兹)是切尔克斯人身份的重要特征,且在他们皈依伊斯兰教之前就已设立,它是切尔克斯族的法律制度、规章、礼节和民族精神。Habza(哈兹)也显明了当有的行为和道德。因此,它被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直到今日,切尔克斯族年轻人仍被教导继续持守这些传统。
生活方面
虽然以色列切尔克斯族人口稀薄、地势偏僻,但是他们却成功地保守了他们的文化和身份,胜过散居在其它任何地方的切尔克斯人。他们人数约3000人,主要定居在两个村庄(分别有2200人和900人)。他们都是逊尼派穆斯林,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与周围村庄和城镇的犹太人,以及邻边的阿拉伯人都有美好的关系。在切尔克斯族军中当兵的男人地位几乎等同于以色列的德鲁兹人。至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高加索人认为他们是犹太堂兄弟之间的冲突,与欧洲高加索人无关。因此,为了强调以色列群体的特性,使之与约旦切尔克斯人作比较是很有帮助的。
在约旦,切尔克斯族人也拥有重要的公民身份。在哈西姆王国,甚至贝都因人和巴基斯坦人都没有约旦哈西姆的公民身份。切尔克斯族曾与从来自汉志到约旦的哈西姆的约旦统治者们结盟,并借助英国人的支持建立了约旦哈西姆王国。哈西姆的统治者视切尔克斯族人为最忠实的族群,因此约旦的切尔克斯族人享有双重身份,使他们有归属感,然而他们仍怀念他们高加索的身份和故土。如,许多的约旦切尔克斯族人都说阿拉伯语,几乎很少人说阿迪格语。另一方面来说,哈兹habza仍旧很重要。
信仰方面
6世纪,在乔治亚人和拜占庭人的影响下,许多切尔克斯族人改信了基督教;然而,随着土耳其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了基督教;18,19世纪,伊斯兰教全面被建立起来,但其中也掺杂着部分基督教及前基督教民间信仰。这样看来,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宗教对切尔克斯族人的影响都是有限及肤浅的。只有他们在大规模迁移至黑海另一端的过程中,一些切尔克斯族人改信了伊斯兰教。
最近几年,高加索地区的切尔克斯族人经历了明显的世俗化过程;除此之外,来自于前伊斯兰教高加索的一系列社会传统和礼仪的复兴趋势也在不断兴起。
以色列切尔克斯族人的处境却截然不同;在乡村,管理方式和道德标准方面伊斯兰教都占显著主导地位。不过,仍有少许切尔克斯族人被认为是基督徒。
需要方面
苏联的瓦解加强了在俄罗斯和其它地方切尔克斯族人的民族感情。自那时起,切尔克斯族人就联结他们世界各地的同胞。分散各地的切尔克斯族人在相互连接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一句切尔克斯族人的谚语说:“失去了家园就失去了一切。”另外一句向往祖国的谚语是:“高加索,我的祖国,我永不会忘记你”;或“我若忘记你,宁愿失去双眼” 。这些和其他相似的陈述都不仅仅是对祖国高加索的浪漫憧憬或思念,而且也反映了在切尔克斯族群中每个人的现实状况。
切尔克斯族人再次迁到高加索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新现象,新移民成功的连接将取决于高加索的局势,政治的不稳定、经济的困难和犯罪率的增长都会导致新移民数目的受限。
现今,全球许多切尔克斯族人都在面临失去自己语言和文化的问题。然而,相对于其他移民族群,切尔克斯族人更热衷于维护他们的独立性。

所属国:伊拉克
所属洲:亚洲
所属区:中东和北非
逼迫等级:17
10\40窗口:是
在此国家的人口:2900
近族:欧亚人民
主要语言:阿迪格语
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宗教分支:逊尼派
基督徒人数:不详
库尔德人 索拉尼

库尔德族约有250万人口,一直以来生活在同一区域,他们的根源可追溯到2500年前古波斯的玛代人(在当今的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的边境)。事实上,带着黄金、乳香和没药朝见伯利恒婴孩的博士,很有可能就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现代库尔德人的祖先。库尔德人是民族部落人,直到今日他们仍以游牧方式生活,许多人住在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的多山地带。他们以险峻的山谷和肥沃牧场为保障,所使用的语言是库尔德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呼吁“自主”得到强烈的回应,在《色佛尔条约》中库尔德人被应许拥有家园——库尔德斯坦(1920年)。然而得胜的协约国放弃了他们的诺言,并设法获得凯末尔土耳其的新政权,以免为伊拉克、叙利亚的不稳定担心,因为这两个国家已授予英国和法国为管辖区。1923年的《洛桑条约》废除了库尔德人的独立权,并将其划分给土耳其、伊拉克和叙利亚。凯末尔歧视反对土耳其的库尔德人便立即开始,库尔德的政治团体和文化特性表现完全被取缔。二战结束后,伊朗的库尔德人在苏联的支持下,成功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库尔德国家(马哈巴德库尔德共和国),但是很快又被伊朗部队摧毁。
现今,库尔德人是世上没有属于自己国家领土的最大族群。他们散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美国和阿塞拜疆。如果重新规划中东地图,使库尔德人有自己的疆界,库尔德斯坦的国土面积便与法国一样大,达20多万平方英里。
生活方面
库尔德社会主要由众多部落组成,这些部落源于几百年前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库尔德社会支离破碎,内部经常发生分歧导致分裂。迄今为止,库尔德人始终没有真正地团结起来管理他们共有的产业。他们主要忠于直系亲属,其次是部落。然而,对部落的效忠是基于对领土和亲属的忠诚。尽管许多低层的库尔德人生活在没有组织的部落中,但是在不同的家族和社区之间发生冲突也是非常普遍的。
伊拉克库尔德人居住在土耳其和伊朗的东北部边界,他们多是农民。后来,几千库尔德人放弃了之前半游牧业的生活方式,开始定居农耕。伊拉克库尔德人几乎占伊拉克人口的三分之一。
1980两伊战争期间,库尔德人支持伊朗攻打伊拉克后,他们经历了赛达姆侯赛因的报复,并且伊拉克政府宣称向库尔德人宣战。这场战争以“安法尔行动”著称。
安法尔,在1988年2月23日和9月6日之间正式实行,共包括八个阶段。伊拉克人召集20万士兵及空中支援和不超过几千人的库尔德游击队作战。在这场残忍的战争中,20万库尔德人丧生,5千个村庄和城镇被摧毁。1988年3月,萨达姆的军队攻击库尔德城镇哈莱卜杰时,五千居民在此事件中被化学物毒死。反库尔德运动具有种族灭绝罪的特征。据中东地区的人权观察,男人是“百战时代”安法尔案的主要对象。该组织在伊拉克种族灭绝罪的书中写道:“在整个伊拉克的库尔德斯坦,无论是妇女还是孩童都要在明确规定的区域完全消失,所有的成年男子都要被掳净尽……很显然,<安法尔>的主要目的是:抓捕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村庄所有服兵役年龄的成年男子,并将其除灭。”
叙利亚库尔德人占叙利亚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居住在与土耳其接壤北部边界的两个不同的领土上。为了减少库尔德人口的数目,叙利亚做出重新部署,大约10万人要迁入叙利亚南部,定居在阿拉伯群体中间。叙利亚政府希望透过库尔德人的重新定居和分散,使他们融入阿拉伯社会,以免对政治造成威胁。
信仰方面
据说,库尔德人对伊斯兰教并非极端忠诚,与阿拉伯人相比,在信仰方面,他们差之甚远。这其中包括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库尔德人仍与索罗亚斯德教有关系;他们认为此宗教是库尔德人的原始精神支柱,早于默罕默德700年之久。虽然如此,多数库尔德人仍是穆斯林,并且今天其中三分之一是逊尼派信徒。
需要方面
在土耳其,库尔德人是一支极大的队伍;土耳其政府视其为眼中钉,就试图透过强迫移居使库尔德人融入土耳其社会。直到如今,在公共场所说库尔德语都视为犯罪行为。部落制度依旧是库尔德社会的重要因素,它削弱了许多不同派系要独立的可能性。伊拉克的库尔德人为着他们的事业,两个政党库尔德斯坦民主党和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之间明争暗斗。虽然伊拉克北部的联合国的参与,对库尔德的政治原因给出必要的说明,但是库尔德人自治权的问题仍未获得解决。一种可能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获得某种自治的正式协议。

所属国:伊拉克
所属洲:亚洲
所属区:中东和北非
逼迫等级:17
10\40窗口:是
在此国家的人口:358.2万
所居位置:埃尔比勒、基尔库克、哈奈根和曼达里省。
近族:伊朗米堤亚人
主要语言:库尔德语
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宗教分支:逊尼派
基督徒比率:不详